以希望扭轉局勢:臺灣科技藝術創作成果@2024林滋電子藝術節
《Patching計畫:豬血糕》/超維度互動
在AI的世界裡,臺灣特色美食「豬血糕」是什麼樣子?以西方世界觀點與認知為主流訓練出的AI,生成各式各樣帶有偏見的「豬血糕」影像,令人哭笑不得。為改善主流AI對區域文化存在的認知差距、偏見乃至錯誤解讀,團隊蒐集與「豬血糕」相關數據與影像,訓練AI能更準確地辨識與理解「豬血糕」,並提升對臺灣獨特文化元素的敏感度和準確性。
《探索與剝削》/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
根據觀眾情緒反饋,即時切換不同敘事視角的AI互動影像系統,呈現當前社群媒體透過演算法,不斷推播迎合使用者喜好的資訊內容,導致人類接收資訊的觀點持續限縮、趨向單一的真實處境。運用戲中戲(a play-within-a-play)互動技術,探討AI到底是協助人類探索世界,還是反向造成剝削,它如何影響人類思維觀點的形成,促成社會結構的變化?它是否加劇社會的分裂?
《未來體:台北的愜意午後》/天工開物、饗賓餐旅
受仿生原理之啟發,融合動、植物特徵,為觀者打造身歷其境般的沉浸式互動體驗,以袖珍博物館的方式呈現臺灣與在地美食,透過多重感官刺激展現臺灣之美。
《情感葬儀社》/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郭美辰、陳思綺、陳麒安、蕭坤益)
整合LineBot與AI聊天機器人技術,設計類傳統喪葬儀式,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生者療癒儀式,引導觀眾藉由「報仇靈堂」和「善行靈堂」等互動功能,走過內省、宣洩和告別等歷程,尋得內心平靜。為觀眾提供心理支持,並賦予正向行動力量,期待人人皆有能力為自己進行內在療癒,體現動盪時代下,科技藝術所孕育出的無限希望。
《想嚮》/黃心健、張文杰
以約翰.藍儂(John Lennon)歌曲〈Imagine〉為核心,發展出具多元藝術風格與媒材的AI生成動態影像,以8K立體投影技術與舞者們的肢體律動共演。
WHAT IS REMAINING/「TANZ LINZ」舞團、黃宇騰、Ariathney Coyne、Lynn Mayya、Emilia Vog
以當代舞蹈和互動數位藝術共創出三場演出,分別是詮釋個人與集體認同流動變化的《It was》、以禪宗哲學概念為靈感的《mukayu》,以及由編舞家黃宇騰與三位媒體藝術家製作的《Universe》。
《ToyBoi》/(台)黃祥昀、(荷)Claudia Oliveira、Lotte Louise de Jong、(西)Gema FB Martí
運用父權社會體制下,常被用來生成未經同意的女性裸體圖像之AI工具「Deep Nude」,將該技術生成裸體男性圖像,發現它們無法順利脫掉男性衣物,甚至製造出生殖器畸形的男性圖像。將這些無效、失敗的圖像展示在打火機、日曆等,常以女性身體作為視覺設計的生活用品,引發關於男性凝視和性別暴力的討論與對話,彰顯當代社會結構中的性別、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由人類訓練AI所創造的技術,可能承繼人類社會的性別歧視與偏見,形成更廣泛且難以改善的性別問題。
人工入侵/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組與科技藝術研究所
與環境空間相關的五件作品,旨在啟發觀者思考人類作為後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入侵者與合作者的角色,並透過藝術探討科技化對人類行為、感知與理解的影響。
《Beggar》/吳苡緁、邱英瑛:將人類比喻為地球上的「菟絲子」(臺灣的外來寄生植物)反思人類與地球之間關係。
《Vibration and Traces》/黃紀虹:以非自然災害的人為地震事件為引,強調人類活動對於古老建築的潛在風險。
《Words Nowhere to Go》/林俊遑:透過「條碼」將數位時代下被迫噤聲的情感、語言等記憶保存下來的。
《Solitude Internet》/蔣維珊、陳羿言:利用影像在光線過濾下的現形與消失兩種狀態,隱喻當代社會受雜訊干擾的資訊結構。
《At the Bend of the Street》/林雨靜:邀請觀眾參與城市地圖與個人熱點的共創互動,指出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下無所不在的數位監視,以及世人對隱私自由和庇護所的渴望。
觀察者模式/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探討機器在科技藝術的發展中,如何從純粹的工具轉變為「新型觀察者」的角色,聚焦人機互動、協作模式上的變化和交互作用,進而反思機械社會對於人類與藝術領域的深遠影響。
《相視一場》/呂坤彧:利用3D掃描技術在虛擬環境中重現臺灣鄉村長者們的影像,探討當代人際關係漸趨疏離、真空,多為虛擬互動交流的狀態。
《有形虛擬》/江紹倫:運用顯微鏡觀測和身體測量的方式,在虛擬圖像與真實觸覺構成的體驗中,引發觀眾認知與感官的衝突,進而思索影像與身體知覺的關聯。
《景伸》/郭子耘:以多次重複曝光的「Slit-Scan」影像技術,捕捉高鐵車窗外稍縱即逝的臺灣風景,經由裁切、壓縮和扭曲的加工處理,讓作品中的日常風景宛如奇觀一般,討論現實景象成為腦中記憶之前的矛盾與感性。
《正電計畫》/鄭祖豪:記錄下人腦進入白日夢階段的腦波頻率,將數據轉化為作品中的電流與噪音,營造感官體驗。
《科技幽靈》/謝佩庭:將Google街景中拍攝到的真人影像,進行去背等後製處理,邀請觀眾重新凝視這些遭科技抹除身分的,反思科技與人的關係。
以上展覽作品介紹,彙整摘錄自《典藏》藝術新聞〈與希望同行,開拓科技藝術前沿:「2024林茲電子藝術節」的臺灣創作者〉(作者:蔡昕縈),2024.0924,原文請參下列網址:https://artouch.com/……/art……/content-1556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