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IoT相關計畫

( under construction )

2022 跨領域研究計畫 – 〝宇宙的漣漪〞天文科技藝術研發創作

計畫摘要

重力波可以説是21世紀其最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在歐美國家重力波的科普工作相對的成熟,且已與藝術家合作創作藝術作品,但目前臺灣並沒有針對重力波的科技藝術轉繹創作研究與科普教育推廣。我們期望透過本計畫,讓天文科學研究結合科技藝術作轉繹創作,我們共研發製作五件互動與動態裝置藝術作品,規劃一件動畫、四個靜態主題展示,預計在2022年在清華校慶期間進行台灣第一個有系統的重力波科普活動展覽。我們期望讓民眾知道臺灣在重力波研究的成果,讓重力波的科普工作走出傳統教室,這不只是科普知識的傳遞,更讓民眾欣賞科技藝術以另一角度來演譯重力波的美。這是清華的第一次天文跨科技藝術跨域合作,也是台灣的第一次。

關鍵詞:天文學、重力波、科普教育、科技藝術

2019~2021 教育部補助大學產業創新研發計畫 – 科技藝術在智慧文創空間之應用

計畫摘要

在本計畫我們提出「i3Space-智慧文創空間」理念,即運用科技藝術結合創意讓空間中的文創內容具有智慧感測展示(intelligent)、能隨時被資訊檢索(informative)、能帶給民眾互動愉悅(interactive)。本團隊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暨科技藝術中心主任許素朱教授、劉士達組長率
領FBI Lab團隊,過去團隊25年已有豐碩的研究創作以及產業跨領域執行經驗基礎上,提出【i3 Space–科技藝術在智慧文創空間之應用】計畫。我們研發IoT Cross-Media System 物聯網躍介系統為未來新創公司的核心技術,並致力於多個智慧文創空間的建置與應用,技術服務項目包括科技藝術文創展示、智慧文創空間建置、創新教育探索館智慧空間建置。我們延攬多位博士生加入本團隊共同開發更多新型態跨領域整合技術,並完成專利與商標相關申請,以及至TTA完成兩次BP輔導與諮詢,並經由佳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積極邀請成立科技藝術新創事業部門,於2021年7月底完成整併。我們也將持續發展數位文創產業,結合地方文創、人文藝術、媒體技術研發、行動技術研發等,期促臺灣 「人文科技島」之理想與實現,讓「智慧文創空間」處處可可見。

2020 競爭或合作?人工智慧在人文社會的應用與影響探究

計畫摘要

科技部108 年度「AI 創新研究中心專案」新增研究計畫徵求公告「AI人社計畫」議題,包含AI 與人文、社會倫理法律等相關議題 與人文、社會倫理法律等相關議題 與人文、社會倫理法律等相關議題 與人文、社會倫理法律等相關議題 與人文、社會倫理法律等相關議題。「AI 人社計畫」須由「AI 技術/應用領域團隊」與「人社領域團隊」共同組成,且計畫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須分別為「人社領域」與「AI 技術/應用領域」(計畫主持人須屬「人社領域」)。

競爭或合作?人工智慧在人文社會的應用與影響探究」是由清華大學李怡俐助理教授帶領之AI人社計畫。本團隊則是其下的「子計畫三」。

子計畫一:「可解釋性人工智慧」在家事裁判之應用與其限制
子計畫二:人工智慧於合約書中權利義務之判讀與推理
子計畫三:人工智慧在藝術圖文的競合研究
子計畫四:人工智慧對人權的挑戰與制度上的因應—管制框架及策略
子計畫五:人工智慧的發展進程與社會衝擊探究
子計畫六:人工智慧發展的哲學探究

2019 SIoTA 國際競爭重點領域人才培育補助計畫︰科技藝術在物聯網文創與跨學科教育研發應用

研究方向

  • 結合「科學」+「科技」為基礎的「人文藝術」之跨學科教育與文創應用
  • 結合創客動手做落實於偏鄉教育、在地文創、鄉創、農創、食農教育USR服務
  • IoT Space智慧IoT文創空間自然生態活化之物聯網系統建構與相關科技藝術應用
  • 研究跨學科教育的教具、教材、教案與教法之STEAM與科技藝術結合

六大研究目標

『科技X藝術』、『Maker創客實驗動手做』、『跨學科與美感教育』

『物聯網與互動科技』、『智慧IoT文創空間』、『科普知識的美學轉化』

研究成果

  • 科技藝術公共藝術作品開發 x 6組:蘑菇總動員 IoT 語彙版
  • 食農教育與農創科技研發 x 1款 :微型農場機器人–物聯網APP版開發
  • 科技藝術物聯網系統研發 x1款 :Cross-Media IoT 躍介物聯網系統
  • STEAM公共藝術研製與設計 x 2款 :水漩渦、莫比斯烏環
  • 科技藝術與科學探索館研究考察 x 2地:奧地利林茲、美國舊金山
  • 創客空間與鄉創及農創考察與規劃 x 2處 :橫山鄉大山北月、老大分農場
  • 氬焊機鐵件焊接工作坊 x1場:駐校西班牙藝術家Rodriguez Gimeno David指導
  • 跨學科教育相關教具研發 x 10件
  • 偏鄉跨學科教育工作坊 x 1場:橫山鄉大肚國小

2019 人工智慧在藝術圖文研究與競合創作

計畫主持人:許素朱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系)
共同主持人:李哲榮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資工學系)

實際達成成果:

  1. 研究目標:已完成從象形文字的圖文角度,透過CNN演算法,開發照片與圖像的象形文字 Generator。
  2. 社會影響目標:透過工作坊與演講,介紹本計畫成果以及國際案例與趨勢,已吸引不少人文藝術背景學生與民眾對本計畫感興趣。
  3. 學術交流目標:團隊完成2篇計畫成果國際學術投稿以及一件藝術作品國內競賽送件。
    團隊已於2019年9月參加全世界最大的國際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以及國際知名科技藝術研究單位ARS Electronica Center,掌握AI在藝術創作與應用的最新趨勢與成果。
  4. 教育目標:計畫作品參賽並已於台北當代美術館展覽,把AI卷積神經網路 (CNN)的電腦數位運算,以類比裝置藝術呈現於大眾眼前,達到AI的科普教育。已籌組AI應用於設計與藝術領域研發團隊。

執行成果:
本計畫前期預計從人工智慧與人類合作角度,開創藝術創作的新可能性。其中第一年預定工作如下:

  1. 蒐羅國內外代藝術作品資料庫中含有圖像與創作論述的資料。此工作主要探討與選用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MoMA、WikiArt分別作為國內、海外當代、全球跨時代的資料庫做為對比。為進一步替日後的圖像分析進行準備,我們亦選用BSDS500、VOC、COCO等具有輪廓與物件標註之資料庫;上述資料庫主要透過人工方式,將照片中已分類物品的輪廓進行圈選與標註。
  2. 透過線上下載或網路爬蟲(Web Crawler)工具完成資料蒐集獲取作品圖像,並取得作品的英文論述、文本特徵資料、作者與其畫派等資料。
  3. 我們嘗試了「圖生文」的實作作品,並完成兩項投稿:一是國際會議「2019 ACM SIGGRAPH Asia」Art Gallery議程,二是參與國內競賽「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此作品採用當前AI視覺資料處理主流—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技術,將圖片生成象形文字圖像。以精簡的結構設計AI模型,再透過實體裝置將AI模型中大量的參數視覺化。以藝術的角度與手法來表現人工智慧的美感。
  4. 完成「The Beauty of Representations of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作品與相關論述投稿大型國際會議 ACM SIGGRAPH Asia 2019 之 Art Gallery 議程,且此次議程之主題為「Deep Dreaming: Art, AI & Algorithmic Beauty」,緊扣人工智慧與人文藝術之合作。
  5. 完成「卷積層的千絲萬縷」作品論述,並投稿第十四屆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獲得第四名暨「最佳科普獎」,於10月25日至11月3日於台北當代美術館展覽,將人工智慧科技導入藝術領域的創作,並把卷積神經網路(CNN)的數位運算過程以類比裝置藝術呈現於大眾眼前,達到AI的科普教育。
  6. 子計畫三所有成員於2019年9月參加本校科法所、科技部合辦的「競爭或合作?人工智慧在人文社會的應用與影響」工作坊中發表「人工智慧與藝術的競合創作」相關議題與成果講演。
  7. 完成「Animating the Morphing of Chinese Oracle Bone Scripts: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讓人工智慧自動對甲骨文文字進行自動解構與重構。本研究工作已投稿至明年之國際會議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 (GTC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