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ID 討論會 (2020.05.19)

◆ 探討議題四 空間形式上的變異 相同設計手法(風格)自動套入的可能性

消費者會慕名而來,通常是因為他看過設計師的作品後,相當喜歡設計師的風格,並且進一步希望設計師也能在他的室內空間沿用類似的風格設計。舉個例子,振華是一位設計師,振華的風格大致偏向現代簡約風,所以找到振華的客戶,也大多是因為期望能在自家也可以有振華的簡約風格設計。

<註> 這裡提到的風格設計包含每個家具物件!因為在台灣,人民接受的教育普遍忽略美感相關的知識與熏陶,消費者會期待設計師連他家中的所有物品都要一起進入設計範圍裡,避免選到很突兀,不合空間邏輯與整體美感協調性的家具物件。

為了回應眾多消費者的需求,設計師必須在不同的室內空間沿用某種特定風格的設計,也就是振華可能要處理好幾件皆為簡約風格的案子。然而,這些案子對於振華來說其實非常類似,即是重複在不同坪數,不同比例,不同格局的室內空間置入他的風格。然而就算振華已經完成許多類似風格的作品,有許多文件可以參考,但振華卻會為了讓風格去適應新的空間分配,花上非常多的時間,幾乎快要是重新製作。以天花板為例,天板的造型常常是設計師發揮創意的重要空間元素,對應到振華的簡約風格,他只是在新的天板上重新排列他心目中的「簡約風格參數」,然而除了排列這些隱藏參數外,他還得重頭繪製整個天板,才能將這些參數置換轉入到新的空間裡並適切的表達出來,這裡所謂的適切性包含了天板造型在比例上、尺度上的美感,以及符合美學形式原理的設計手法:對稱、秩序、和諧、強調、對比、重複、平衡等等。

故希望能建構 AI 藝術家學習風格,並讓這些風格執行在新的母體上。期待案子初期在新的室內空間建模時,同時利用 AI 所得到的風格參數結論去做渲染,置入到新空間裡的物件中,方便設計師迅速地做出可視性高的圖像,即可加速和客戶達成共識和定案的速度。

<註> AI 藝術家不純粹只是根據空間大小比例去改變風格排列的大小,它可以得到新的線條排列,但又不失原本學習的風格感。它是位設計助理,一位可以輔助室內設計並提供額外優化建議的設計助理。

◆ 探討議題五 空間形式上的變異 相同設計手法的工程施工圖自動套入的可能性化建置

上一個問題討論到風格的自動生成,這個階段處在個案初期,也就是和客戶的溝通階段,一旦定案,馬上會面臨到下一個問題,也就是設計師為了後續施工,必須要繪製許多工程圖,以一個客廳為例,考慮到每一個面向、每一個細節,出圖量可能就要多達十張左右。

這裡正是設計師的惡夢,因為從建好的 3D 模型至工程細部圖說,採用兩個不同且非整合過的軟體(目前台灣室內設計業慣用的軟體:SketchUp /製作3D &  AutoCad/ 繪製2D)。又因為 SketchUp 輸出的剖面圖皆為零散的小線段(詳見 20200505 會議記錄-問題三),設計師還是要重頭開始繪製,尤其有時候還不是純粹只有繪圖這麼簡單,因為設計師在繪製工程圖時,若發現尺寸、比例等有不合理的地方時,還得回去改3D 圖。亦即在這個階段,設計師會因軟體之間沒有連結,導致在模型和平面圖之間往返數次而疲於奔命,設計師必需在整體模型設計感不變前提下,細部調整每個科學參數,用最理性的方式將客戶感性所期待的空間落實出來。

說到這邊可能會有疑問,試想如果設計師本身是第一次接案,全部皆要重頭繪製情有可緣,但對於一個有經驗的設計師,不至於每個小物件都要重頭,或許某些物件可以複製貼上…吧?沒錯,這是很正常的思維,也的確可以在軟體內部或是網路上找到現成的模塊,只是最後你會發現很多模塊幾乎是品牌家具供應商提供出來的產品模塊以達行銷與拓展市場的目的…..同時,因產品是大量生產製造的,所以缺乏設計師別為個案本身量身設計的獨特性,既然如此,有時並非是設計師的首選,能參考的物件大多時候只能在以往相似的專案中挑選,但這也會面臨下一個問題……

以台灣常見的居家設計為例,通常會有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客廳,客廳的天花板會做成口字型,然後口字邊裡會做藏燈……這種幾乎公式型的設計,卻隱藏著不同長寬比,不同坪數大小…等問題。或許你下意識會認為「明明是小問題,參數改一下不就好了……?」但實際上,這些問題足以讓軟體的「複製」功能形同虛設,因為光是要修改,做「FIT」的動作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並不亞於直接重製,甚至碰到稍微複雜一點的設計,修改時不小心漏掉某個環節,即會造成後續施工上出現問題。與其如此,許多時候,設計師寧願選擇重新繪製確保萬無一失。

追根究柢,或許目前軟體內部或是線上資料庫有各式各樣的物件可以參考及支援,但是在整體空間設計上,是沒有被物件化或是參數化過的。也就是說,即使向前一段說的那種已經公式化過的設計,至今為止卻還是沒有一個完整的參數可以表達。

或許你還有點不明白什麼是設計感物件化,因為這蓋念相對抽象,較難繼承並且實作。其實它想表達的是,每位設計師都有自己的創意,經過多年經驗的累積,這份創意其實已經變得愈來愈具體。要用多少黃金比例,抑或是對稱性、秩序性、重複性……等,這份創意在設計師腦海中早已經是一個參數化的東西,苦於目前相關的開發軟體,並沒有一套邏輯或是支援的物件類別可以承載設計師心中的這套「風格參數」。

回頭檢視後,你會發現,今天所敘述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在某些層面上其實很相近,可以說皆是因為設計方式未被物件化而導致的問題,只不過第一個問題是探討感性的造型問題,是走在設計初期溝通階段的風格圖像,第二個問題是探討理性的施作問題,是進入後端施工準備階段的工程圖說。簡言之,它們皆是因為不能因空間形式的變異而直接『套用』並『轉換』而困擾著設計師。如果這世界上真的存在 AI 設計助理,兼具感性與理性,創造出來的造型風格也可以和後端的工程圖學整合起來,對於設計師們來說肯定是一大福音。設計其實就是同時平衡感性與理性的一門艱深的工夫,這當然也是欲教會電腦學習人類最具價值的所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