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竹緣起

新竹有兩個一流的國立大學,清華和交通,兩校同具悠久歷史,為國家培植了不少科學人才。兩校各有同學八百人左右,多數住校。新竹和台北比起來,像是鄉下。而且學校設備師資都不壞,所以成為便於讀書的好地方。從五十七學年度起,兩校同學為了敦睦友誼,提倡課外活動,舉辦了一個同學間的學藝和體育比賽,並得到學校當局的熱烈支持,認為這對於培養青年的健全身心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比賽命名為「梅竹錦標賽」,含義有三:(一)清華有「梅園」,交大有「竹銘館」,分別因梅貽琦、凌鴻勳兩先生而命名。(二)「梅」「竹」各為「歲寒三友」之一,耐寒堅貞,象徵科學人才的抱負。(三)期望兩校同學團結發揮「梅」「竹」精神,為科學研究拓新境界,為建設國家而努力。

每屆梅竹賽在下學期的春季舉行,第一屆有十四個項目。今年第二屆有足、籃、排、網(軟硬)、棒、桌、羽毛球類、拔河、圍棋、象棋、橋牌、和中英語演講、辯論等十六項。從三月十四日辯論開始,到五月二日拔河結束。昨天和馬星野、胡慶育、洪炎秋三先生去參加國語演講比賽評判,馬胡兩先生是清華老校友,洪先生畢業北大,我是師大畢業。這使我想起我們在北平念大學的時候,也有一個五大學(北大、師大、清華、燕京、輔仁)球類比賽(春季排、網,冬季足、籃),旨在以球會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這些學校比較難考進去,也不會為了贏人而拉「打手」。如果是「招兵買馬」,在北平就被視為是「野雞大學」的行為。清華、交大參加聯招,自然更不可能如此。

國語演講比賽是即席抽題,只有二十分鐘準備時間,但是同學都講得有條有理,甚至有人不用講演稿,足證肚子裡有貨。我國自古有「語言」一科,現在小學裡也教「說話」,但是一般國人的說話能力還是很差,這從各階層民意代表中少有能言善辯之士可以反映出來。民主時代,口才是表現自己的一種很重要的技能。西方國家人士當眾發言的能力通常比我們強,這也是他們的民主進度較深的表現。我認為我們各級學校對學生語言方面應當加強訓練。電視和廣播也可以安排演講和辯論的節目,以促使國人這種能力的提高。

梅竹賽是校際間的有用而有趣的活動,其他各校當局也應鼓舞同學聯合適當的學校,舉行定期的學藝、運動對抗,對於青年的智德體三育都有幫助。

【1970-03-16/聯合報/09版/聯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