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為執行教育部USR「跨學科教育與在地自然生態文創活氧計畫」中第三年「有A的STEM生態旅遊」工作項目作準備。生態旅遊,或叫生態觀光(Ecological Tourism)一詞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由赫茲特提出,建議對文化、教育以及旅遊再省思,並倡導以生態作為旅遊,發展至今生態旅遊已成為國際保育同永續發展基礎概念。架構此概念下,我們進一步提出「有A的STEM生態旅遊」,把大自然當成一本書,我們拜大自然為導師,引導學生或民眾細心品味大自然從中學到STEM概念,進而轉化成A(rt)的概念,做探索與創作。一邊走,一邊看;一邊玩,一邊探索。
台灣好山好水,有許多步道,台灣人也日漸喜歡步道健行。但步道的解說牌不足也不夠深入
- 國家公園人力有限,無法在每條步道做好「生態景點介紹」相關建置。
- 即使有, 「生態景點」標示牌,大都是植物類別,缺少S.T.E.A.M.
跨學科類別,以及用人文或跨學科方式來描述與介紹。 - 即使有, 「生態景點」標示牌,大都只是植物的簡單學名,當下很難即時的深入探索。
我們建置一套「有A的STEM生態旅讀」系統,鼓勵民眾一起來探索步道中STEAM跨學科知識,建置有QR Code的hot-spot牌子,讓其他民眾來此健行,能有個即時、愉悅、豐碩的旅讀經驗!
我們配合通識教育中心「經典賞析:科技藝術賞析」以及藝術學院學士班「微電子互動創作」課程,讓同學參與「有A的STEM生態旅讀」 。4/14 我們選擇橫山鄉「騎龍古道」做為步道旅讀探索示範。每個同學從 STEAM跨學科觀點,找尋相關hot-spot做插牌與拍照,經由我們建置的「生態旅讀資料庫」輸入所探索的深入資料。
期望開啟「有A的STEM自然生態旅遊」偏鄉旅遊產業新契機。鼓勵學生參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創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二、分組
1. 4/14 讓兩班同學實際參與步道旅讀探索,賞析課程為A1~A15組,微電子課程為B1~B19組。
兩班同學,2人+2人 共4人一組,事先取得 分組 與插牌。
A1B1, A2B2, … A15B15, B16B17, B18B19 四人走一起。
4人一起發現與探索,共建置4個 hot-spot點(照片當天拍攝,內容後續鍵入)。小組插牌時,助教要協助拍照。
2. 路線、助教、車次分配
第①條路線 — 維倫:A1-A3
第②條路線 — 雅婷:A4-A6
第③條路線 — 倩如:A7-A9
第④條路線 — 郁雯:A10-A12
第⑤條路線 — 宥羽、子幕:A13-A15
第一車:路線①、②、③
第二車:路線④、⑤
集合:3:20PM在綜合大樓前廣場,3:30PM準時出發。
三、路線
A1B1, A2B2, A3B3
助教:維倫
A4B4, A5B5, A6B6
助教:雅婷
A7B7, A8B8, A9B9
助教:倩如
A10B10, A11B11, A12B12
助教:鈺雯
A13B13, A14B14, A15B15
助教:宥羽、子幕
四、旅讀
- 小組可一起探尋、一起討論,但每人需找一點 hot-spot點
– 插旗(牌子)、拍有人照片、拍微觀照片 - 插旗,後寫上 自己編號 A1-1、 A1-2
每人最多只能重新選一次, 重新插旗子 A01-1(new)
五、上網填寫
旅讀之後,助教將會告知每個人上網填寫的 QR-COde 或 網址。
六、4月21日報告